三日后,云城医学中心。
利筝将邀请函递给工作人员时,余光瞥见不远处正在签到的身影——穿着铅灰色西装的周以翮,正微微倾身,指节分明的手稳定地握住钢笔,在纸面留下利落的墨迹。
尺骨凸出处那颗小痣,在展厅冷白的射灯下,成了一处无法忽视的定点。
“利小姐!”于秘书长热情地迎上来,“感谢您带来这幺珍贵的藏品!”
她莞尔颔首,接过参会证:“能分享收藏是我的荣幸。”
“正好给您介绍一下我们的医学天才。”于秘书长引着她向前走去,“这位是周以翮医生,去年他的论文引用了您捐赠的器械图谱……”
周以翮闻声擡头。
四目相对的瞬间,利筝率先伸出右手:“久仰。我看过您关于前额叶解剖的研究,很精彩。”
周以翮短暂地怔了一下,随即握住她的手:“谢谢。”
他的掌心温暖干燥,虎口处有长期握手术器械留下的薄茧。
她并未立刻松开,反而将左手也轻复上来,形成一个短暂的包裹姿态。就在这看似加倍礼貌的动作间,她的指尖在他尺骨的小痣上轻轻擦过,像是不经意的触碰。
她笑着收回手。
于秘书长看了看表:“周医生的演讲马上开始,我们先入座吧?”
利筝微颔:“好。”
周以翮站在演讲台旁,翻看着自己的发言稿。再过十分钟,他将进行关于《19世纪神经外科器械与现代手术技术对比》的专题演讲。会场座无虚席,前排的利筝正低头在蓝皮笔记本上写着什幺。
就在这时——
“砰!”
一声闷响从会场侧门传来,紧接着是玻璃碎裂的声音。
“电路短路了!”工作人员低声惊呼。
会场顶部的几盏射灯突然熄灭,投影屏幕闪烁两下,随即陷入黑暗。
人群一阵骚动,有人站起身张望,手机闪光灯陆续亮起。
周以翮看向利筝的方向——她仍坐在原位,镇定地合上笔记本,仿佛对突如其来的黑暗毫不意外。
“请各位保持冷静!”于秘书长拿起话筒,“备用电源马上启动,请大家暂时留在座位上。”
然而,下一秒——
“哗啦!”
天花板的一处消防喷淋头突然爆裂,冷水如雨般倾泻而下,正好浇在前三排的嘉宾区域。
利筝迅速起身,但已经来不及——水柱浇在她的紫色丝绒套装上,深色的水痕在紫色面料上晕开。她的笔记本和钢笔也被打湿,墨水在纸页上洇成一片。
利筝轻轻甩了甩手上的水珠。
看来今天的研讨会比预想的更……沉浸式。
“利小姐,实在抱歉!我们马上安排更衣室和烘干设备——”
“不必麻烦。”利筝从手包中取出一方手帕,擦拭着笔记本,“我的公寓就在附近,回去换件衣服就好。”
周以翮走过来,看了眼腕表:“如果不介意,我可以送你一趟。我的车就停在楼下。”
利筝擡眸看他,“那就麻烦周医生了。”
昏暗灯光下,周以翮的黑色轿车安静地停靠在角落。他为利筝拉开车门,目光不可避免地扫过她下.身——丝绒面料紧贴在皮肤上,现出腿部纤长而有力的形态。
“暖风已经开了。”回到车里,他递过一条柔软干净的毛巾,“地址?”
“密奇大道17号。”利筝接过毛巾,随口问:“周医生车里,常备毛巾?”
她并没有立刻擦拭身上最湿漉漉的地方,而是先慢条斯理地、细致地擦拭腕上的水珠。
那件湿透的骨螺紫外套的纽扣不知何时被解开,她顺势将它脱了下来,随意放在身旁。
一瞬间,车内仿佛亮了一些。
她里面穿的是一件象牙色的真丝马甲。因为被外套的潮气微微浸润,某些部位的丝绸颜色略深。
周以翮的目光在她身上停留了极其短暂的一秒。
“个人习惯,”他挂挡驶出车位,“有时候做完手术太晚,会直接在车里换衣服。”
车驶出地下通道,暗蓝天光骤然涌入。
利筝将毛巾叠好放在膝头:“您对现代器械怎幺看?”
周以翮平稳地变换车道,手腕微动,袖口向后滑落,露出腕间那只表,“现代器械多用钛合金,反而少了那种触感反馈。”
“所以您认同于秘书长的观点?关于‘历史器械的不可替代性’?”
“部分认同。”他瞥了眼后视镜,“就像现在虽然有了核磁共振,但老一辈医生徒手触诊的经验依然珍贵。”
利筝微笑,擡手将鬓角的湿发别到耳后,又指向车载导航,“前面路口左转,那条路更快一些。”
周以翮打了转向灯:“好。”
她退回座位时,发丝扫过真皮头枕,发出细微的沙沙声。
她本没打算睡着的。
可车内的温度热得太舒适——即使在这个夏季;他的驾驶又太过平稳——没有急刹,没有突兀的变道,仿佛连转弯的弧度都计算得恰到好处。她的眼皮渐渐沉重,意识像浸入温水,一点点下沉。
朦胧中,她似乎听见导航系统的机械女声,听见转向灯的轻响,听见周以翮偶尔调整空调的细微动静。他的存在感很强,却又奇异地令人放松。
……
“利小姐。”
一道低沉的嗓音轻轻划破梦境。
利筝睫毛颤了颤,缓缓睁开眼。
车内光线昏暗,只有仪表盘的微光映出周以翮的侧脸轮廓。他的声音比平时更轻:“到了。”
她眨了眨眼,意识还未完全回笼,目光下意识地落在窗外——密奇大道17号的铁艺大门在雨中静静矗立,顶楼亮着暖黄的光。
“我睡着了?”她微微直起身,声音有些哑。
“二十分钟。”周以翮的手指在方向盘上轻轻敲了一下,像是无意识的习惯,“你睡得很沉。”
利筝低头,发现他的外套不知何时盖在了自己身上。她拢了拢衣领,乌木的气息萦绕在鼻尖。
“周医生要上来坐坐吗?至少让我把衣服烘干再还你。”
周以翮的目光在她脸上停留了一秒,像是在判断这句话的诚意。最终,他婉拒:“我在这等你。”
利筝也不强求,将衣服递还给他:“那麻烦周医生稍等一下。”
“好。”
她换了一身墨色真丝长裙走出来,垂坠的光泽随着她的动作流荡。衣领处别着枚蛇形胸针。湿润头发散在肩头,发梢还带着水汽,在面料上洇开几处深色的水痕。
头发好像比刚才还要湿一些。
周以翮的目光在她身上短暂停留,随即重新发动车子。暖气再度运转,风声在安静的车厢内显得格外清晰。
利筝靠在副驾驶座椅背上,目光不经意地扫过中控台下方的凹槽——他的手机正恰到好处地竖放在那里。
就在此时,屏幕突然亮起,伴随着一阵低沉的震动。
周以翮正专注地汇入车流,视线并未偏移。“介意帮我看一下是谁吗?”
利筝倾身,拿起他的手机,“于秘书长。”
几乎在她话音落下的瞬间,来电因无人接听而挂断,屏幕稍暗了些,并未立刻锁屏。
就在这间隙,她注意到——屏幕没有弹出密码或生物信息验证的界面。
她看清了那显示的、与锁屏界面如出一辙的、冰冷的系统默认壁纸。
接着,它就那样毫无防备地彻底暗下去,直接回到待机状态。
她将手机放回凹槽,重新靠上椅背,状似随意地将目光投向窗外流逝的街景,语气有些懒散:“周医生的手机…没有设置密码?”
他仍平稳地注视着前方道路,过了片刻,回答:“没有这个习惯。”
黑色轿车重新驶入研讨会停车场时,利筝旋开口红,对着遮阳板的镜子细致地描摹唇线,她抿了抿唇,用小指抹去唇角多余的膏体。
“完美。”她对着遮阳板的镜子最后检查,“看起来就像只是去换了件衣服。”
车停稳,周以翮解开安全带:“你的头发还没干。”
利筝忽然倾身,伸手抢先按下了空调面板的某个按键——后座送风口随之关闭,所有暖流集中涌向副驾。出风口的风向精准地对着她仍有些潮湿的发梢。
暖风的集中让副驾车窗玻璃上渐渐蒙了一层薄雾。
她的发丝在暖风中轻轻飘动,很快,最后一丝水汽也被烘干。
周以翮的目光扫过她的发丝,确认她的头发已经完全干透,这才伸手关掉暖风。
发动机的嗡鸣声戛然而止,车厢内突然安静下来,只剩下空调余温在狭小空间里缓缓流动。
“周医生,”她转头正看向周以翮,目光滟亮,“你知道为什幺我要到下车前才调整下风向吗?”
“嗯?"
“因为…”利筝将蛇形胸针扶正,“这样你会多记住五分钟,我头发没干透,脸被暖风烘得潮热的样子。”
车灯熄灭的瞬间,她看见他喉结滚动了一下。
她解开安全带,随即推开车门:“走吧,应该等了我们一会了。”
夜风涌入车厢,冲散了那股极淡的,飘萦的乌木香气。
他们一前一后走进会场时,于秘书长急匆匆迎上来:“太好了!周医生,主办方希望您能现在开始演讲。”
利筝向周以翮挥了挥手:“期待您的演讲…特别是病例分析部分。”
当周以翮走上演讲台时,他发现利筝坐在第一排,腿上放着个笔记本,和刚才一样,她在写些什幺。
灯光暗下,PPT的第一页亮起。周以翮调整话筒,突然偏离了准备好的开场白:
“医学史上最伟大的进步,往往始于对细节的偏执观察。”
台下,利筝的嘴角微微扬起。她在那一页的空白处写下:“观察者亦在被观察之中。”
笔尖顿住,墨迹在纸页上微微晕开。台上他的声音还在继续,她的思绪却飘回了刚才的车厢——那个手机屏幕在暗下去前最后一秒的景象,像一帧帧被刻意放慢的电影画面,在她脑中反复播放。
没有密码,没有生物识别信息,没有个性化壁纸。
这何尝不是另一种形式的铜墙铁壁?
她手里的笔尖开始在纸上画着一个又一个交叠的圆圈。
对他而言,手机与手术刀无异,必须剔除所有冗余,时刻处于最快可用的状态。
密码与个性化是无效的负担;Face ID存在失败的变数;指纹识别是细菌的温床。
只有“无密码”的直接滑动,符合高效至上与无菌的原则。
他只需查看通知,仅在必要时介入,如同在手术中判断是否下刀。
台上,周以翮正在展示一例复杂的脑干肿瘤病例影像。
利筝身体微微前倾,目光专注,看上去听得比谁都认真。
一个人需要多幺坚硬的自我,才能将“自我”的痕迹打磨得如此彻底?
一个将控制力锤炼成本能的人…为何对“被窥视”毫无防备?
为何会放任那部手机,脱离他严密的掌控范围,经由某个疏漏的环节——或许是遗忘在某个角落,或许是转交过程中的意外——最终流入二手市场的流通链条,恰好落入她的手中?
她无比确定,这种“不设防”的姿态,比任何时刻都更强烈地——激起她想要闯入的欲望。
不。
或许她又陷入了感性的狂想——她想起许澄,想起那件在瑞士保险库的怀表,想起表盖内侧刻的花体英文“Illusion”。
她不仅窥视别人,更活在自己精心构建的、关于窥视的幻想叙事里。
但这无妨。
她清晰感知到自己的渴望在血管里低啸。
她决心要将这场戏看至终幕。
她不仅要看,还要亲手揭开帷幕。
笔尖在纸页新压下一个浓重的墨点。下一步,她需要更近一步,需要一个契机,一个能让她——不仅旁观,更能介入——的切口。
此刻台上的他,在她眼中愈发像一件……汝窑珍品。
冰凉釉面冷静规整,周身笼罩着一种“道器合一”的、疏离的光晕。
它将锻造它的、那不曾示人的烈火,彻底封存在了釉层之下。
周以翮的声音平稳传来:“…因此,在定位显性病灶的同时,更需要察觉那些隐匿的、沉默的神经耦联——它们不构成直接威胁,但有能力重塑整个系统的功能。”
“以上就是本次病例的全部要点。”
说完,他合上讲义,指尖在触控屏上轻点,全息影像无声熄灭。
利筝缓缓擡起眼,刚好对上他无意间扫来的目光。
她想:他无疑是一位对患者极度负责,而且,极其尊重生命的…医生。
她微微弯起眼角,像一个最认真的学生听到了最具启发的结论,然后低头在笔记本上缓缓写下一行字:
“沉默的…耦联,或是诱因。”
———
会场的玻璃幕墙映着蓝黑色的天空。
路灯次第亮起,与会人员稀稀疏疏走出。
利筝站在车门外,夜风拂过她的墨色长裙,裙摆如水般流动,泛着细腻光泽。她微微低头看向车内的周以翮。
“谢谢你的车和毛巾,周医生。”
周以翮的视线落在她脸上。路灯的光晕照过来,映着她的侧脸,发梢的水汽早已消散,几缕碎发被风轻轻撩起。
“不客气。”他简短地回应。
“希望下次单独见面……”她顿了顿,眼里带着若有似无的促狭,“不会再是因为意外。”
他微微颔首,目光从她身上移向远处的夜色,像是思考了一秒,才淡淡说道:“如果有合适的场合。”
利筝轻笑,笑声融进了夜风里,轻得几乎听不见。
“合适的场合……”她低声重复,像在玩味这个描述。
他没有接话,只是指尖在方向盘上轻轻敲了一下。
看来是习惯性的动作。
夜色更深了,远处传来车门关闭的闷响和零星的交谈声。利筝站直身子,最后看了他一眼。
“那幺,晚安,周医生。”
“晚安。”
她转身离开,墨色长裙在微风中轻轻摆动。周以翮的目光追随着她的背影,直到她走向不远处停着的一辆深灰色轿车,车门打开又关上,她的身影彻底消失在夜色里。
车内仍残留着她的气息,若有似无地萦绕在空气里。
周以翮静默了几秒,才缓缓启动车子。引擎低鸣,车灯划破昏暗的路口,驶向主干道。
夜风从半开的车窗灌入,带着潮热的空气。
街灯一盏盏亮起,车流如织,城市的霓虹在后视镜里渲开斑斓的倒影。而他的车,就这样融入了夜色之中。
-------------
用珠珠砸我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