决定要独立的过程,有点困难。
对于初到异国的榆暮来说。
刚到纽约的那个秋天,榆暮身上仍旧保留着在京的习气。
那时她租住在靠近皇后区的一间老房子里。
为了省钱。
厨房要跟很多不认识的租客共用,要洗澡,浴室的排水慢得要死,晚上睡觉天花板嘎吱嘎吱响。
活像个廉价旅馆。
榆暮一开始是很抗拒的。
本来因家里出事,常年下来脾气改好了点,在程执那,又养回去了。
榆暮习惯碰到让她不顺心的事或人就发脾气。
可惜,这栋楼的厨房油渍满地,冰箱里贴着除了英语外各种各样语言交错的标签纸,洗碗池经常堆着没洗的碗,有时候连续好几夜不清洗。
榆暮放在冰箱的食物被其他租客吃过好几口......也有可能是一整个。
贴保鲜膜和便签纸是没用的。
吵架更没用。
无赖太多。
初来乍到,榆暮决定忍忍。
最崩溃的一次,榆暮白天跑完入学的相关流程,晚上回来想热瓶奶喝,打开冰箱,看到她新买的桶装牛奶空了一半,包括买的便当。
那一刻,连日来的疲惫、脏乱的环境、入学手续的奔波、英语沟通带来的焦虑……一股脑地全冲上脑门。
榆暮没忍住,“砰”地关上冰箱门,冲上楼去拍门。
“Who drank my milk?!”
“Did you touch my food?”
“Who?!……”
音量几乎把整层楼惊醒。
对门戴鼻环的白人男租客开了门,一副刚醒的样子。
榆暮又冲过去质问:“你喝了我买的牛奶?”
鼻环男用英语不耐地问她是谁。
此时,已经失去理智的榆暮火冒三丈,想进人家房间翻东西拿出来指认。
对方挡了一下,两人扭打起来。
拉扯、推搡,一下撞翻了走廊的巨大花瓶。
她最后还是被摁住了,指甲死死扣在对方胳膊上,对方大骂她是疯子。
榆暮气得发抖,喊着要报警。她说明明是对方无礼,自己只是在找偷她食物的小偷。
无人理会她的诉求,探出头来的租客大多不满,谴责榆暮半夜找事打架,吵得所有人睡不着。
没人关心榆暮的食物究竟是否真的被偷。
在这间出租老楼里,被吵醒的租客不想知道事情起因。 谁对谁错都不重要,重要得是,谁惹了麻烦。
源头是榆暮。
让他们半夜惊醒,看到居住的楼道混乱的真凶。
榆暮变成了众矢之的。
最后,那个鼻环男留下几句不耐的指责:“这位小姐,您天天通宵放歌,香水满楼道喷,很多租客私底下抗议过不止一次,我已经忍你很久了。”
“您以为就您的东西被偷过?”
“嫌弃这里脏,不满意?那幺请您搬走。”
“这种鱼龙混杂的便宜地方不适合您,换个贵且干净的地方,那里的人不会碰您牛奶一点儿。”
……
凌晨三点,榆暮蜷在房间床角崩溃大哭。
到底是谁说的国外自由,没有人情世故的。
榆暮感到无力。
*
榆暮尝试重新找房,在网上联系了一个会说中文的中介,说清需求,对方立刻给她发了张照片:单人公寓,楼层宽敞,套间,安静干净。
榆暮犹豫一瞬后便问了租金,对方说价格写在信息里。
低头一看,打字的手停住。
那是她规划好能多余用来滋润生活费的两倍。
……
最终,榆暮选了一处离学校略远的公寓,价格尚能负担。
两到三人合住。
走廊再不有酒味混着不知名的异味飘荡,私有的“公共”区域称得上是全新。
在这里,没有人再偷她的牛奶了。
有时,仍会丢点东西,一些不值得提的小玩意儿或者生活用品。
不过也无所谓了。
榆暮目前最难的,是应付全新的课程体系。
*
人倒霉的时候吧,这问题,接踵而至。
银行卡冻结,新电话卡激活失败,室友接连退租……
榆暮本人呢,想打电话投诉结算水电账单时乱涨的电费,有关的服务线转了三道线接通,接电的人员听见她结结巴巴的英文口音,直接挂断。
......气死了。
榆暮把手机砸在床头柜上,一边揉太阳穴,一边摸索剩余的现金。
……
得看看自己的记账本了。
钱用得很快。
三个月起付的房租、无论干什幺都要考虑用不用交的税费......
汇率换算后,那串数字忽然变得触目惊心。
怎幺回事。
她不过是上了几节课、正常进入餐厅吃饭、坐了几次出租车……
榆暮记账到现在,发现自己已经用掉了从某些人身上骗来那笔钱的五分之一。
她收敛掉的购物习惯没什幺用。
榆暮抱着脑袋,不吭声。
榆暮有点后悔。
她是应该把程执给她买的那些奢侈品打包带来美国。
能卖不少钱呢。
……
其实就是想想。
……
在床上静默了个把小时后。
榆暮翻了个身,拿起手机删掉了所有和北京相关的电话号码。
*
赶去学校重新面试是榆暮找完第一份兼职的下午两点。
榆暮对这个时间点记得很清楚。
她想她大概这辈子都不会忘记。
因为她无故旷课,多次缺席考试,校方决定要重新评估她的入学资格。
——如果榆暮无法说服老师,她很有可能会在入学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内,被劝退。
榆暮清楚这是怎样的荒唐。
和困难。
面试她的是教务那位眼神锐利的黑人女主任,榆暮入学时曾和她打过一次照面。
她是不苟言笑的人类,同学们调侃她是举手投足间像老电影里的铁血女上校,不接受任何借口。
主任对榆暮唯一的要求:她需要榆暮放松,真诚地回答她所问的每一个问题。
榆暮点点头。
……
面试开始,每一题,榆暮都努力回答得清晰,眼神盯着对方,希望自己显得“真诚”。
第三个问题回答卡住时,她嘴角动了一下,差点脱口而出“Actually I’m not good at speaking but I try…”
略带示弱、略带“我很努力”的姿态,在过去总能赢来一丁点同情。
榆暮及时住嘴。
咬了一下舌尖,榆暮把这句话咽了下去。
她不能总这样。
榆暮看着主任的眼睛,重新说:“Sorry, I need a second. Can I try again?”
主任点头。
榆暮调整了语速,把整段重说了一遍。
有点磕巴,幸而成功回答上来。
……
流程进入尾声时,主任问了一个无关面试的问题。
“你明知道今天要面试,”
主任盯着榆暮,“为什幺穿成这样来?”
榆暮一怔,低头。
——简单的白T,上有些咖啡渍,牛仔裤更甚。
甚至忘了自己没扎好头发,额前炸毛贴着汗。
榆暮只记得进来之前是重新整理好了衣服。
让它看起来不至于乱。
主任翻了翻手里的资料:“入学资料上的你看起来不是这样的。”
“在你身上发生了什幺?”
资料上榆暮的生活照片,无一不是奢侈大牌。
“归功”于程执。
“我今早十点去了一家咖啡馆面试。”榆暮说,“是我第六次被拒。”
“因为我说话慢,动作可能也不够迅速,我并不擅长服务业,老实说……他们觉得我态度问题很多。”
榆暮轻吸一口气,继续说下去。
“我当然知道这次面试对我有多重要,但兼职的面试对我同样来说很重要。”
榆暮笑了笑:“主任,我并非故意穿成这样,以后......可能我会天天是穿着相同的着装了。”
“但我向您保证,会是干净的。”
……
最后一个问题,主任问:“Why did you come to New York, Miss Yu?”
她问她为什幺选择来纽约念书。
榆暮的目光落在这里。
自己找的中介给她成功入学的国外学校。
纽约,面试中的办公室窗外那片光影不真切地晃动着。
这个问题的答案,榆暮很确信。
她曾设想过无数遍。
榆暮回答:“In my past life,I’ve been loved, hated, kept, and left. But I’ve never been free.”
“在我过往的人生中,我被爱过,恨过,被留下,也被抛弃。但我从未自由过。”
……
在来纽约之前,榆暮跟爱她的那个人说“我会回来”。
以此骗取得到自由的机会。
……
面试结束后,榆暮从教学楼出来,背影被夕阳拉长,越拉越远,直至混进课后社团的人群中。
再也分不出来哪个是她。
这一刻。
久违的,榆暮感觉到了自由。
至于感觉得到它的过程。
榆暮不在意。
*
车从休斯顿街拐上大道,往东七十二街驶去。
纽约城午夜的车流稀少。
榆暮坐在副驾驶,双腿并拢,膝盖僵直。
她很久没跟跟她过往有关......也不算的人同处在一块。
选择一路沉默。
梁弋握着方向盘,姿态随性。
闲聊似的,声音散漫:“你现在,还跟他们联系吗?”
榆暮垂下眼,嗓音轻得像要被引擎声吞掉:“……很少了。”
其实,是根本没有。
梁弋笑了一下,鼻息里带点讥味。
车厢的氛围瞬时重了几分。
过弯,红灯一闪一灭映在榆暮侧脸,把她的沉默照得更明显。
“看你这副样子,担心?”梁弋似笑非笑。
榆暮张了张口,想说“没有”。
梁弋却慢悠悠接下去:“担心当年跟邵二吵架那事儿?”
语气仍旧懒散,像是顺手挑开的旧事。
榆暮沉默。
对外,她与某人年少时的事从来只有一个版本:从小到大的情谊破裂就是因为大吵一架后而分道扬镳。
……
梁弋瞥了眼安静的女孩,不再追问,算是给了她一个台阶。
“行了,暂时不会让你们见面的。”梁弋开口,“邵琮年早安排好了,等他回来再说。”
“先带你去他们家大的那暂住。”
榆暮眼底一瞬复杂。
回过味来,还是悄悄松了口气。
梁弋在那继续笑:“你一小孩,心事怎幺那幺多呢?嗯?一天老担心些有的没的。”
又说这个。
榆暮不接话茬。
梁弋再问:“跟他们家大的那位关系如何?”
榆暮语气平静:“他小时候就出国念书了,见过几次,不算熟。”
*
上东区。
与榆暮之前租住的下城区域完全不同,街道空旷整洁,棕石住宅在路灯下排开。
看着就贵。
榆暮一路没开口,眼神虚虚落在窗外。
光鲜、昂贵的房子在夜色下越发冷静,她却只觉得在讽刺。
这几年,她自以为的“独立”,在这片街区面前显得有点单薄。
像是硬撑出来的姿态,连她自己都开始觉得乏味。
榆暮觉得最近几年她活得确实太刻薄了,不然怎幺会生出这种念头。
在交学费前她明明还是个坚信精神富足大于一切的人。
交完学费。
榆暮兜里一分不剩。
……
车子在邵家宅邸前停下,梁弋侧过头:“到了。”
女孩没反应。
榆暮还在失神。
梁弋静静看了榆暮一会,身子略略探过来。
“喂。”声音贴得近,低低的,带着一点轻闷的笑意,“回神。”
榆暮楞楞回头。
陌生指腹的凉意复上脸颊。
梁弋的指尖复上来,捏住女孩脸颊的那块软肉,轻轻一掐。
凉意逼近,榆暮回过神来。
逐渐聚焦的目光惊讶擡起,还没来得及后退——
掐着她脸颊肉的男人神情散淡,唇角带笑。
“开心点。”